所谓孝带,就是一块长条形白布,挂在脖子上,作为丧服标识。现实生活中,特别在农村,一般礼仪要求,参与丧事的人员,包括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,都应当佩戴孝带。所以孝带是相对较为流行的丧事习俗,绝大部分地区都有。
孝带的长短大小有规定吗?孝带能够单独作为丧服服饰吗?我们依照丧礼规范文本,结合生活实际,讨论一下这个问题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1、作为简易丧服模式,“孝带”可以单独作为丧服服饰来标识丧事丧情
按《仪礼—–丧服》《朱子家礼—丧服》,以及《大唐开元礼—丧服》《大宋政和礼—丧服》《大明会典—丧服》《钦定大清通礼—丧服》等的规定,丧服是一个套装,即完整的丧服是一套,而不是一件。包括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五个等级的丧服,都是论套的。
完整的套装丧服包括帽子、帽穗子、上衣、下裳、鞋子、额带、腰带、哭丧棒(一等斩衰和二等齐衰用哭丧棒,其他没有)。古典时期,从商周秦汉六朝到隋唐宋元明清,中国朝代历史三千多年,规范的丧礼礼仪,丧服都是成套使用的。
丧服是一次性耗材,家境不好很难承受。特别是近代以来,国弱民穷,丧事操办是家庭的沉重负担。所以,民间出现简易丧服模式,即用一条白布带代替成套丧服,来标识丧情和丧事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,城镇流行以黑色袖章、白色纸花等作为丧服标识,现在还是至少现在还有;而农村大都使用孝带。
近些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人们富裕有钱了,出现了“孝袍”和成套丧服。但白色孝带作为通孝,依然是丧服的基本款式。
2、“孝带”可以有长短大小区别,但除丧主外,一般不做区别
实际生活中,特别在农村,一般居民家庭,家有丧事,以“孝带”作为丧服标志的,可以按远近亲疏划分等级,使用长短大小不同的孝带。但这个比较麻烦,也容易引起误会和亲属之间的纷争。所以,较为明智的操作是,作为丧主的长子,“孝带”长一些、宽一些;作为未来丧主的长孙,“孝带”长一些、宽一些或与丧主一样。其他人员,一律通孝,即使用统一长短大小规格的“孝带”。
现实生活中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丧事耗费也都承担得起,节省那点孝布也不值得了。从大多数地方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,孝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,孝带主要用于亲戚和朋情。
归结一下。“孝带”可以单独作为丧服使用,可以有长短大小区别但一般不做长短大小区别,长子和长孙的孝带长一些宽一些就行了。
注意,孝带本来就是丧服全套的组成部分,所以,使用孝袍的,应当使用腰带和额带,至少要有一根,平时扎在腰里,礼仪活动时系在额头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