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徐汇殡葬一条龙

上海殡葬服务公司主要承接丧葬白事策划,殡葬一条龙服务,只要您一个电话,我们立马为您服务,丧葬用品免费配送,另可免费专车接客户往返墓地,方便快捷,极速响应,24小时上门服务。

一、业务范围:

1、一条龙殡葬服务、火化服务、提供殡葬礼仪、灵堂布置、摄像等服务。

2、提供寿衣、骨灰盒、花圈、祭祀用品等。

3、另可提供净身、更衣、灵车租用、遗体接运等服务,可随车配备单体式遗体冷藏箱。

二、服务优势:

本公司秉承“便民、为民、利民”的服务准则,结合实际情况,提供更多优质兼人性化的服务,当您需要的时候,只需要你一通电话,我们为您提供较完美较优质的服务。

“祭”和“奠”有区别吗?为啥丧事多用“奠”来标识?

有一种说法较为流行,说,奠是凶礼,丧事使用;祭是吉礼,祭祀使用。祭的对象包括天地神灵等,范围较广;奠专用于丧事,对象是逝者。

这肯定是近代以来民俗文化对规范礼仪的误读、误解和误传。我们从文字学和传统文化学两方面来讨论一下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
1、“祭”的本义是供品供奉,即以供品供奉来祷告天地神鬼和祖宗神灵等,祈求福禄祥瑞

“祭”字在甲骨文中就有,字形左边是一块鲜肉,右边是一只手,两相会意,表示供品和供奉。

“民以食为天”,对于人来说,吃的喝的永远都是第一位的。出于对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等的尊重,人们拿出好吃好喝的东西,作为供品和供奉,以表达自己虔诚赤子之心。这就是“祭”的本源意义和基本内涵。

所以,以特定供品供奉来祷告礼拜特定对象,就是祭。包括祭天地日月,祭山川河湖,祭魂灵神鬼,祭列祖列祖。家有丧事,以供品供奉礼拜逝者,也是祭。

2、“奠”的本义是放置酒于特定地方,即安放、放置的意思,后祭祀活动以酒为奠物,奠于是有了祭奠的意思

自古以来,酒都是好东西。出于礼敬,人们以酒来礼拜天地日月和祖宗神灵等,就是奠,即祭奠,也就是以酒来祭拜特定祭祀对象。

所以,在礼仪上,奠即酒奠,即用酒行礼祭祀对象。后世延展到香奠、谷奠、糕奠、诗书文稿奠等等。

酒奠的行礼动作是:跪姿或立姿,端起酒杯酒碗等,从左至右,点洒酒三下,或直接将酒泼洒于地。

香奠的行礼动作是:先燃香,然后跪姿或立姿,两手持香行作揖礼,揖三下,表示多。然后插香于香炉或特定地方。谷奠和糕奠与香奠操作一样。

诗书文稿奠就是将祭奠逝者或特定对象的诗书文稿直接烧掉,并祷告逝者或特定对象。

3、传统文化条件下,以特定供品供奉来祭祀特定对象,统称为祭;以特定物品物件作为行礼手段来祭祀特定对象,统称叫奠

所以,自古以来,祭和奠的对象都是一致的。只不过祭侧重于礼仪种类和范围,奠侧重于行礼物件和手段。

祭逝者,祭祖宗,祭昊天,祭后土,祭山川,祭神灵,祭社稷,祭天地日月,意思都是一样的,即以特定供品供奉,敬献祭拜对象,祈求祥瑞佑护。

奠酒,奠香,奠五谷,奠年糕,奠诗书文稿,等等,意思也都是一样的,即以特定奠物,祷告祭拜对象,祈求祥瑞佑护等。

祭逝者,需要奠酒;上坟祭祖宗,需要奠酒;祭天地日月社稷,需要奠酒,祭人文始祖黄帝,需要奠酒;等等。甚至结拜兄弟,也需要奠酒,为啥呢?因为结拜需要盟誓,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,盟誓需要天地神灵作证,所以需要供奉和奠酒。

4、规范礼仪典籍文本和规范礼仪制度文本一直没有将“奠”字专用于丧事,“奠”字作为丧事标识,应该是近代以来民间形成的丧事习俗

礼仪典籍文本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朱子家礼》,以及礼仪制度文本《大唐开元礼》《大宋政和礼》《大明会典》《钦定大清通礼》等,都没有“奠”字专用于丧事的说法。

古典名著《金瓶梅》为明代中后期作品,民俗史料价值巨大,其中李瓶儿丧事写四回,丧事内容十分具体详实,但没有“奠”的用法。

《红楼梦》是清代早期作品,前面有秦可卿丧事,后面有贾敬丧事和史老太君丧事,礼仪习俗非常讲究,但也没有关于“奠”字的用法。

所以,大体上讲,丧事用“奠”字来标识,应该是晚清以来民间形成的丧事习俗。使用是完全可以的。但不要乱解和乱附会“祭”与“奠”的区别。

所以,祭与奠是一回事,祭的要点是供奉,奠的要点是礼拜。

“堂祭”——规范丧礼程序篇

一般意义上讲,所谓堂祭,就是在灵堂或灵棚祭奠逝者。

“堂祭”是民间俗语,规范的丧礼名称叫“朝夕奠”,包括朝奠和夕奠,即早晚两次在停殡场所设奠祭拜逝者。

一般居民家庭,特别是农村,三间屋两头房,中间那间是客厅,即正房,又叫堂屋。家有丧事,停尸就是在这个堂屋。堂屋停殡后,即灵堂。灵堂空间不够用的,一般在灵堂前面搭建灵棚,置祭品供品和灵位等,作为祭奠场所。所以,一般礼俗意义上讲,在灵堂或灵棚祭奠逝者统称为堂祭。

古法丧礼有朝夕奠的规定,即停殡期间,每天上午和下午,各举行一次祭奠逝者的礼仪活动。上午叫朝奠,下午叫夕奠。古人只吃两顿饭,三顿饭宋代之后才有,所以,没有早中晚,只有上下午。早饭叫食时,按十二时辰是辰时,在上午7到9点,食时之前叫朝;晚饭叫晡时,按十二时辰是申时,在下午3到5点,晡时之后叫夕。

所以,朝奠要求在太阳出之后早饭之前举行,夕奠要求在晚饭之后太阳落之前举行。《礼记—-檀弓》有:“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因为朝夕奠都在灵堂实施,民间习俗统称为堂祭。

现实生活中,一般丧事习俗,堂祭应该有三次。第一次是开吊当天上午,通常所谓堂祭,就是这次堂祭,相当于古法丧礼的朝奠。第二次是开吊当天晚上,有的地方叫升棺,相当于古法丧礼的夕奠。第三次开吊第二天早上出殡前,有的地方叫辞棺,相当于古法丧礼发引堂奠。

堂祭到底怎么搞?有哪些讲究和要求?我们以规范丧礼典籍文本为依据,结合生活实际,讨论一下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
1、“堂祭”(朝夕奠)的典籍文本来源

应当清楚的是,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,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,朝夕奠一直都是丧礼操作的规定程序,在成服之后举行,具体内容也一直没有变化。堂祭作为朝夕奠的民间传承,大体上讲,应该是民国之后的事情。

(1)《仪礼—-士丧礼》有:“朝夕哭,不辟子卯。”

所谓朝夕哭,即朝夕哭奠或朝夕奠哭。子卯是时日,古人认为子日和卯日为恶日。不辟子卯,就是没有忌讳。

(2)《礼记—-檀弓上》有:“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。”意思是说,停殡期间,朝奠在日出后进行,夕奠在日落前进行。

《礼记—-杂记下》有:“国禁哭,则止朝夕之奠。”意思是说,国家有祭祀禁止哭,这时候应当停止朝夕奠。

(3)《朱子家礼—丧礼》有:“朝夕哭奠”

“朝奠。(每日晨起,主人以下皆服其服入就位。——奉魂帛出就灵座,然後朝奠。)”

“夕奠。(如朝奠仪。主人以下奉魂帛入,就灵牀哭尽哀。)”

(4)《大唐开元礼—丧仪》有:“朝夕哭奠。(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)”。“每日朝奠于东堂。夕奠如朝奠仪,日入后止哭。”

(5)《大宋政和礼—丧仪》有;“毎日先具朝奠于东阶下。夕奠如初,日入后少顷还次。”所谓“还次”,就是奠仪之后,各就各丧位。

(6)《大明会典—-庶人丧仪》有:“每日晨起,丧主以下各服其服入就位。尊长坐哭。卑幼立哭。侍者设盥櫛之具於灵床侧。奉魂帛出就灵座。然后朝奠。至夕,进夕奠。”

(7)《钦定大清通礼》在成服之后也明清规定:“朝夕奠。”

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朱子家礼》是典籍文本,是礼仪的理论基础和规范依据;《大唐开元礼》《大宋政和礼》《大明会典》《钦定大清通礼》是制度文本,就是唐宋明清四朝具体礼仪实施的条例法规和规章制度,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文件或国务院文件。

2、堂祭的基本步骤和基本程序

堂祭是奠仪。其基本程序如下:

(1)请祝。祝即巫祝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司礼人员或司仪人员,就是礼仪主持人。古代的祝是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员,需要延请。现实生活中,家庭中,单位里,社会上等,都有这样的人,可以邀请或雇请。

堂祭前,祝应当更衣、净手。所谓更衣,就是穿戴特定礼仪的礼服。所谓净手,就是用特定的礼器盛水,浴手。更衣净手是去除杂念杂项和尘世污浊,对祭祀对象表示尊敬。

(2)稽颡。主人就位稽颡。即主家丧服人员按丧礼位次在灵堂就位稽颡。稽颡是灵堂有位的丧服人员的特定礼仪,基本动作要求是:跪姿,身体前倾,双臂前伸,手心向上,额头在两手之间触地。

堂祭开始,哭丧人员应当在哭丧位哭丧。稽颡人员按礼也应当哭奠。

(3)奉灵。所谓奉灵,就是祝(礼仪主持人)要请出逝者出灵位(魂帛),作为祭奠对象祭拜,先祭拜,然后归置到特定祭拜行礼的地方。

现实生活中,奉灵可以简化或简并,但要知道古法礼仪主持人是要先行请灵祭拜的。

(4)祷告。所谓祷告,就是告慰语词,即司礼司仪人员(主持人)祭奠话语。奠语可以涉及逝者的生平、人品德操、事业功业、家庭社会贡献等。

古法丧礼有祝文,就是堂祭(朝夕奠)时,使用文章宣读的方式祭奠逝者。现在的悼词就是从祝文传承而来。

(5)行礼。即参与堂祭的吊丧人和主家人员应当在祷告之后依次行礼。一般礼俗次序是先宾后主。行礼礼仪主要是跪拜礼,即磕头,也可以行作揖礼或鞠躬礼等。习俗要求行奠礼的,可以奠酒、奠香等。

3、堂祭的现实丧事选择

现实生活中,按礼俗要求操办丧事的,必须举行堂祭,至少应当有一次。时间一般选择在出殡的前一天(通常是开吊当天)的上午。

出殡前一天是丧事操办的正期,包括娘家人在内的所有亲戚都来了,其他吊丧人员也都到场了,中午有正席宴宾。所以,是举行堂祭的好时日。当天晚上的堂祭和第二天早上的堂祭,可以根据丧事操作情况进行取舍,省略也是可以的。

家有丧事,举行堂祭,应当注意以下事项:

(1)堂祭一定要有主持人,主持人一定要有主持词

家庭家族中,单位系统中,社会生活中等,都有一些既能说会道又通晓礼仪还乐于给人办事的特定人物。可以约请、延请或雇请主持堂祭。

现实生活中,农村家庭丧事,堂祭主持词相当于殡仪馆办事的致悼词。内容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:

第一部分是告慰语词。如:×氏×宗第×代孙×××(逝者名讳)于×年×月×日逝世,现举行堂祭,告慰逝者,希逝者安息”。逝者为女性的,按丈夫的位分确定身份。

第二部分是关于逝者一生的彰表。包括逝者生平、人品德操、事业功业、社会影响、家庭贡献等。家业子孙情况、丧事操办和凭吊状况等也可以纳入堂祭祝词。

第三部分是祈福语词。如“愿逝者的在天之灵佑护我×氏子孙”等。

(2)注意礼仪的整体协调配合

堂祭参加人包括两大部分,其一是主家丧服人员,其二是吊丧亲朋。主持人一肩挑两担。需要各方协调配合。

堂祭时,主家丧服人员在灵堂稽颡,哭丧人员在哭丧位哭丧。吊丧亲朋在主家人员对面站立。主持人按事先设定的堂祭程序进行。

主持人就位,主家人员哭声起;主持人致辞时,哭声暂止;主持人致辞后,哭声再起;吊丧人员行礼,继续哭。行礼完毕,主持人宣布堂祭结束,哭声停止。

堂祭时,喇叭鼓乐应该到场并听从主持人的哀声吹奏安排。

(3)安排好堂祭行礼次序

按一般礼俗讲究,堂祭行礼要点如下:

一是先宾后主。即吊丧人员先行礼,主家丧服人员后行礼。

二是分家庭单元行礼。即以家庭为行礼单元,区别不同关系家庭,人再多也是一家。如妻子娘家人、母亲娘家人、儿媳妇娘家人等,已嫁之姑母及其家人、已嫁之姊妹及其家人、已嫁之女儿及其家人等等。一个家庭中人,不管有多少参与丧事,都在一个单元行礼。如妻子娘家人,按孝子算,外祖父母、舅舅、姨娘、舅表姨表兄弟姊妹等等,不管多少,都算妻子娘家人。

三是分类别单元行礼。即按辈分分类,同辈的在一个单元行礼,区别不同家庭。如儿媳妇娘家是一个行礼单元,有三个儿子三房媳妇,就是有三个亲家家庭,在一个单元行礼,按长幼区别次序。再如已嫁之姑母(老姑娘)、姊妹(长姑娘)、女儿(少姑娘)等,都不止一个,许多地方习俗还连带旁系亲属,礼仪要求在一个单元行礼,按年龄长幼区别行礼次序。

大体上讲,堂祭行礼,按吊丧人类别确定行礼次序。依次为娘家人、出嫁女及其家人、同事同仁、亲朋亲友、邻居熟人等。各地习俗不同,讲究和说法也不一样。

堂祭的行礼次序要事先安排。主家主事人员、领事支事人员、亲戚亲属等,要事先沟通好,协调好,防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。

4)堂祭行礼行奠礼,主家应当事先准备好奠物,跪棚人员要懂得并能够与行礼人员互动

所谓奠礼,即以特定奠物作为行礼手段,如奠酒、奠香、奠糕、奠五谷、奠书画、奠创作作品等。

酒奠的行礼动作是:跪姿或立姿,端起行礼位前小祭案上的酒杯货酒碗等,从左至右,点洒酒三下,或直接将就泼洒于地。然后行跪拜礼或鞠躬礼等。跪棚人员与行礼人员互动的,行礼人员从跪棚人员手中接过酒奠行礼。

香奠的行礼动作是:先然香,然后跪姿或立姿,两手持香行作揖礼,揖三下,表示多。之后插香与香炉或特定地方。然后行跪拜礼或鞠躬礼等。谷奠和糕奠等与香奠操作一样。

书画文稿作品奠,就是将祭奠逝者或特定对象的诗书文稿直接烧掉,并祷告逝者或特定对象。然后行跪拜礼或鞠躬礼等。

有的地方把堂祭称为行奠,就是这样来的。

丧服“孝带”的长短大小有规定吗?

所谓孝带,就是一块长条形白布,挂在脖子上,作为丧服标识。现实生活中,特别在农村,一般礼仪要求,参与丧事的人员,包括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,都应当佩戴孝带。所以孝带是相对较为流行的丧事习俗,绝大部分地区都有。

孝带的长短大小有规定吗?孝带能够单独作为丧服服饰吗?我们依照丧礼规范文本,结合生活实际,讨论一下这个问题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
1、作为简易丧服模式,“孝带”可以单独作为丧服服饰来标识丧事丧情

按《仪礼—–丧服》《朱子家礼—丧服》,以及《大唐开元礼—丧服》《大宋政和礼—丧服》《大明会典—丧服》《钦定大清通礼—丧服》等的规定,丧服是一个套装,即完整的丧服是一套,而不是一件。包括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五个等级的丧服,都是论套的。

完整的套装丧服包括帽子、帽穗子、上衣、下裳、鞋子、额带、腰带、哭丧棒(一等斩衰和二等齐衰用哭丧棒,其他没有)。古典时期,从商周秦汉六朝到隋唐宋元明清,中国朝代历史三千多年,规范的丧礼礼仪,丧服都是成套使用的。

丧服是一次性耗材,家境不好很难承受。特别是近代以来,国弱民穷,丧事操办是家庭的沉重负担。所以,民间出现简易丧服模式,即用一条白布带代替成套丧服,来标识丧情和丧事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,城镇流行以黑色袖章、白色纸花等作为丧服标识,现在还是至少现在还有;而农村大都使用孝带。

近些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人们富裕有钱了,出现了“孝袍”和成套丧服。但白色孝带作为通孝,依然是丧服的基本款式。

2、“孝带”可以有长短大小区别,但除丧主外,一般不做区别

实际生活中,特别在农村,一般居民家庭,家有丧事,以“孝带”作为丧服标志的,可以按远近亲疏划分等级,使用长短大小不同的孝带。但这个比较麻烦,也容易引起误会和亲属之间的纷争。所以,较为明智的操作是,作为丧主的长子,“孝带”长一些、宽一些;作为未来丧主的长孙,“孝带”长一些、宽一些或与丧主一样。其他人员,一律通孝,即使用统一长短大小规格的“孝带”。

现实生活中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丧事耗费也都承担得起,节省那点孝布也不值得了。从大多数地方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,孝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,孝带主要用于亲戚和朋情。

归结一下。“孝带”可以单独作为丧服使用,可以有长短大小区别但一般不做长短大小区别,长子和长孙的孝带长一些宽一些就行了。

注意,孝带本来就是丧服全套的组成部分,所以,使用孝袍的,应当使用腰带和额带,至少要有一根,平时扎在腰里,礼仪活动时系在额头上。

嫡母、继母、嗣母、慈母、庶母、嫁母、出母、乳母,怎么丧服?

传统文化条件下,在家庭中,母亲首先是一个职位。母亲的职责不同,家庭的地位待遇和礼仪位份也不一样。不同职位的母亲过世,丧服等级和居丧要求都是不一样的。我们以《仪礼》《朱子家礼》和《大明会典》参照,讨论一下这个问题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
1、嫡母

父亲的正妻就是嫡母。嫡母是唯一的,即在特定时空条件下,嫡母只有一个。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同时出现两个嫡母。

中国朝代历史几千年,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都是“一夫一妻多妾制”,从来没有实行过“一夫多妻制”。有妻再娶或停妻再娶都是越礼违法的,都是要受到礼法制裁的。

嫡母是夫妻家庭的女主。父亲所有的孩子,都首先是嫡母的孩子,生母在其次。

“嫡母即母”,为嫡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与为父丧服居丧是一样的。

2、继母

父亲正妻缺位,再娶的妻子就是继母。

父亲再娶有两种情况:一是妻子死了,续弦再娶一妻,叫续娶;二是妻子被休,再婚又娶一妻,叫再婚。妻子又死了或又被休了,还可以再续娶或再再婚。

继母是父亲的正妻,所以是嫡母。

“继母如母”,为继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
3、嗣母

嗣母是同宗过嗣而形成的母子关系。自己有父母,去给没有儿子的父亲的兄弟当儿子,这个过继要你的父亲的兄弟就是嗣父,嗣父的正妻就是嗣母。

传统文化强调血缘,只认同宗过继,即过嗣。过嗣关系一旦达成,嗣子与嗣父为亲子关系,嗣子与生父的亲子关系终止。就是说,这时候,你亲爹已经不是你爹,而是你叔伯;你叔伯已经不是你叔伯,而是你亲爹。

“嗣母如母”,为嗣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
4、慈母

慈母是庶母中的养母。父亲没变,同在一个家庭生活。

就是说,自己的母亲是个妾,死了,或者被父亲休了,父亲的另一妾收养了自己,这个收养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慈母。

“慈母如母”,为慈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
5、庶母

父亲的配偶,除正妻嫡母之外,都是庶母。庶母都是平级的,权利义务都是一样的。

为庶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
6、嫁母

父死,母亲再嫁他人,叫嫁母,也就是过堂母,即母亲从自己家过堂到别人家。

为嫁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
7、出母

母亲被父亲休了,离开家庭,叫出母。

出母有多种去路,可以回家与父兄一起生活,可以自己单独生活,也可以再嫁他人。

为出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
8、乳母

乳母就是小时候给你喂奶并与你一起共同生活的人。乳母是特定时期的家庭人员。是临时工,没有编。所以,只有情义,没有位份。

为乳母丧服,是五等“缌麻”,居丧三月。

9、从继嫁母

父亲死了,继母再嫁,跟随继母一起生活,叫从继母嫁或从继嫁母。

为从继嫁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
10、生母

生母就是十月怀胎生你的那个人。

生母可以是嫡母,但不会是嗣母、继母、慈母。嫁母、出母,肯定是生母。

为生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