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人性化的殡葬一条龙服务,代办骨灰安置全过程中所需操办的一切事宜,以及出租殡仪车,白事用车等,也可提供接运遗体、骨灰回乡安置、安葬等一站式白事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!
主要服务:
1、长短途遗体运输
2、丧葬车租赁
3、跨省遗体接灵
4、水晶棺出租
5、骨灰盒返乡
6、殡葬用品配备
7、净身穿衣服务
8、守灵治丧
9、现代殡仪仪式
10、提供殡葬餐饮服务
24小时人性化的殡葬一条龙服务,代办骨灰安置全过程中所需操办的一切事宜,以及出租殡仪车,白事用车等,也可提供接运遗体、骨灰回乡安置、安葬等一站式白事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!
主要服务:
1、长短途遗体运输
2、丧葬车租赁
3、跨省遗体接灵
4、水晶棺出租
5、骨灰盒返乡
6、殡葬用品配备
7、净身穿衣服务
8、守灵治丧
9、现代殡仪仪式
10、提供殡葬餐饮服务
殡葬服务,承办殡葬一条龙、殡葬车出租等服务,获得广大客户好评,热心周到,服务到家,是我们经营理念,同时也可到店铺购买殡葬用品,24小时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!
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客户,能将生命之美与我们共享,为这座生命的殿堂注入感情的力量,让孝道的光辉在此闪亮,更为这座城市,留下一个永世传承的生命纪念胜地。
服务内容:
1、遗体接运(市内、外地)运送骨灰;
2、遗体特殊处理,穿衣抹澡;
3、灵堂布置,搭设灵棚,出殡用车;
4、购买墓地、风水参考;
5、策划告别,火化办理。
告别致辞、特需陪同、遗体单体、独立冷藏、扶灵、守灵、遗像制作、影音制作、个性化告别、接灵纳骨、悼念服务、遗体骨灰、异地国际、接运、迁坟等。
专业提供殡葬一条龙服务,遗体运输及各大墓地陵园销售,24小时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!
一、主要服务项目:
灵堂布置、墓地选购、骨灰盒运回家、长短途跨省遗体运输、遗体告别、悼念、司法鉴定、遗体运送、骨灰寄存、殡葬用品(寿衣、骨灰盒等)、骨灰安葬、墓地选建、法式超度、祭祀等。
二、服务内容:
1、登记、电话预约、帮办死亡证;
2、遗体接运、冷藏、消毒、清洗、穿衣、整容,遗体火化;
3、厅堂服务、花圈租售、帮写挽联、横、条幅;
4、各种丧葬用品租售,鲜花、盆花供应;
5、冰棺租用、乐队上门,骨灰寄存、墓地安葬。
三、服务优势:
本公司秉承“便民、为民、利民”的服务准则,结合实际情况,提供更多优质兼人性化的服务,当您需要的时候,只需要你一通电话,我们为您提供较完美、较优质的服务。
上海殡仪服务提供车辆、白事咨询、临终关怀、殡仪馆礼厅预订。提供临终时须知事项与逢丧所应行之礼仪流程与准备用品。提醒家属临终者往生后应办理之证件与文件及各注意事项。遵照往生者或家属的托福,执行接送与安置服务。全国24小时车辆服务。全年无休。专业服务人员,协助家属处理各项初终礼仪事宜。安排车辆与人员送至家属指定地点。(殡仪馆)
治丧流程:
1、与家属共同规划一个往生者专属的庄严丧礼。开具医学死亡证明。携带医学死亡证明原件、家属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份、户口本原件,至户口所在公安局开具死亡殡葬证。医学死亡证明或死亡殡葬证原件、家属身份证给礼仪师协助家属选择殡仪馆,入殓、奠礼之时辰。提供治丧准备之物品与应进行之事项建议。提供逝者遗像放大与表框服务。请家属提供逝者生平事迹,供司仪撰读祭文及生平简介。协助家属择定所需之骨罐、棺木。协助家属申办注销户口、火花许可证,代订礼厅、火化炉等相关硬件设备。
2、依原订规划,与家属再次做缜密的细节沟通,以确保告别式顺利进行。奠礼现场的整体设计建议与沟通。(包括场地布置、鲜花装饰、入殓化妆、火化炉、祭品、拍照等)与家属确认奠礼当天的时间与没时间与时程表,并确认相关用品准备就绪。安排诵经人员为逝者诵经,并引导家属举行告灵仪式。安排四位迎宾人员,于奠礼中代表家属致答谢词。
有一种说法较为流行,说,奠是凶礼,丧事使用;祭是吉礼,祭祀使用。祭的对象包括天地神灵等,范围较广;奠专用于丧事,对象是逝者。
这肯定是近代以来民俗文化对规范礼仪的误读、误解和误传。我们从文字学和传统文化学两方面来讨论一下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1、“祭”的本义是供品供奉,即以供品供奉来祷告天地神鬼和祖宗神灵等,祈求福禄祥瑞
“祭”字在甲骨文中就有,字形左边是一块鲜肉,右边是一只手,两相会意,表示供品和供奉。
“民以食为天”,对于人来说,吃的喝的永远都是第一位的。出于对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等的尊重,人们拿出好吃好喝的东西,作为供品和供奉,以表达自己虔诚赤子之心。这就是“祭”的本源意义和基本内涵。
所以,以特定供品供奉来祷告礼拜特定对象,就是祭。包括祭天地日月,祭山川河湖,祭魂灵神鬼,祭列祖列祖。家有丧事,以供品供奉礼拜逝者,也是祭。
2、“奠”的本义是放置酒于特定地方,即安放、放置的意思,后祭祀活动以酒为奠物,奠于是有了祭奠的意思
自古以来,酒都是好东西。出于礼敬,人们以酒来礼拜天地日月和祖宗神灵等,就是奠,即祭奠,也就是以酒来祭拜特定祭祀对象。
所以,在礼仪上,奠即酒奠,即用酒行礼祭祀对象。后世延展到香奠、谷奠、糕奠、诗书文稿奠等等。
酒奠的行礼动作是:跪姿或立姿,端起酒杯酒碗等,从左至右,点洒酒三下,或直接将酒泼洒于地。
香奠的行礼动作是:先燃香,然后跪姿或立姿,两手持香行作揖礼,揖三下,表示多。然后插香于香炉或特定地方。谷奠和糕奠与香奠操作一样。
诗书文稿奠就是将祭奠逝者或特定对象的诗书文稿直接烧掉,并祷告逝者或特定对象。
3、传统文化条件下,以特定供品供奉来祭祀特定对象,统称为祭;以特定物品物件作为行礼手段来祭祀特定对象,统称叫奠
所以,自古以来,祭和奠的对象都是一致的。只不过祭侧重于礼仪种类和范围,奠侧重于行礼物件和手段。
祭逝者,祭祖宗,祭昊天,祭后土,祭山川,祭神灵,祭社稷,祭天地日月,意思都是一样的,即以特定供品供奉,敬献祭拜对象,祈求祥瑞佑护。
奠酒,奠香,奠五谷,奠年糕,奠诗书文稿,等等,意思也都是一样的,即以特定奠物,祷告祭拜对象,祈求祥瑞佑护等。
祭逝者,需要奠酒;上坟祭祖宗,需要奠酒;祭天地日月社稷,需要奠酒,祭人文始祖黄帝,需要奠酒;等等。甚至结拜兄弟,也需要奠酒,为啥呢?因为结拜需要盟誓,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,盟誓需要天地神灵作证,所以需要供奉和奠酒。
4、规范礼仪典籍文本和规范礼仪制度文本一直没有将“奠”字专用于丧事,“奠”字作为丧事标识,应该是近代以来民间形成的丧事习俗
礼仪典籍文本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朱子家礼》,以及礼仪制度文本《大唐开元礼》《大宋政和礼》《大明会典》《钦定大清通礼》等,都没有“奠”字专用于丧事的说法。
古典名著《金瓶梅》为明代中后期作品,民俗史料价值巨大,其中李瓶儿丧事写四回,丧事内容十分具体详实,但没有“奠”的用法。
《红楼梦》是清代早期作品,前面有秦可卿丧事,后面有贾敬丧事和史老太君丧事,礼仪习俗非常讲究,但也没有关于“奠”字的用法。
所以,大体上讲,丧事用“奠”字来标识,应该是晚清以来民间形成的丧事习俗。使用是完全可以的。但不要乱解和乱附会“祭”与“奠”的区别。
所以,祭与奠是一回事,祭的要点是供奉,奠的要点是礼拜。
一般意义上讲,所谓堂祭,就是在灵堂或灵棚祭奠逝者。
“堂祭”是民间俗语,规范的丧礼名称叫“朝夕奠”,包括朝奠和夕奠,即早晚两次在停殡场所设奠祭拜逝者。
一般居民家庭,特别是农村,三间屋两头房,中间那间是客厅,即正房,又叫堂屋。家有丧事,停尸就是在这个堂屋。堂屋停殡后,即灵堂。灵堂空间不够用的,一般在灵堂前面搭建灵棚,置祭品供品和灵位等,作为祭奠场所。所以,一般礼俗意义上讲,在灵堂或灵棚祭奠逝者统称为堂祭。
古法丧礼有朝夕奠的规定,即停殡期间,每天上午和下午,各举行一次祭奠逝者的礼仪活动。上午叫朝奠,下午叫夕奠。古人只吃两顿饭,三顿饭宋代之后才有,所以,没有早中晚,只有上下午。早饭叫食时,按十二时辰是辰时,在上午7到9点,食时之前叫朝;晚饭叫晡时,按十二时辰是申时,在下午3到5点,晡时之后叫夕。
所以,朝奠要求在太阳出之后早饭之前举行,夕奠要求在晚饭之后太阳落之前举行。《礼记—-檀弓》有:“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因为朝夕奠都在灵堂实施,民间习俗统称为堂祭。
现实生活中,一般丧事习俗,堂祭应该有三次。第一次是开吊当天上午,通常所谓堂祭,就是这次堂祭,相当于古法丧礼的朝奠。第二次是开吊当天晚上,有的地方叫升棺,相当于古法丧礼的夕奠。第三次开吊第二天早上出殡前,有的地方叫辞棺,相当于古法丧礼发引堂奠。
堂祭到底怎么搞?有哪些讲究和要求?我们以规范丧礼典籍文本为依据,结合生活实际,讨论一下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1、“堂祭”(朝夕奠)的典籍文本来源
应当清楚的是,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,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,朝夕奠一直都是丧礼操作的规定程序,在成服之后举行,具体内容也一直没有变化。堂祭作为朝夕奠的民间传承,大体上讲,应该是民国之后的事情。
(1)《仪礼—-士丧礼》有:“朝夕哭,不辟子卯。”
所谓朝夕哭,即朝夕哭奠或朝夕奠哭。子卯是时日,古人认为子日和卯日为恶日。不辟子卯,就是没有忌讳。
(2)《礼记—-檀弓上》有:“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。”意思是说,停殡期间,朝奠在日出后进行,夕奠在日落前进行。
《礼记—-杂记下》有:“国禁哭,则止朝夕之奠。”意思是说,国家有祭祀禁止哭,这时候应当停止朝夕奠。
(3)《朱子家礼—丧礼》有:“朝夕哭奠”
“朝奠。(每日晨起,主人以下皆服其服入就位。——奉魂帛出就灵座,然後朝奠。)”
“夕奠。(如朝奠仪。主人以下奉魂帛入,就灵牀哭尽哀。)”
(4)《大唐开元礼—丧仪》有:“朝夕哭奠。(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)”。“每日朝奠于东堂。夕奠如朝奠仪,日入后止哭。”
(5)《大宋政和礼—丧仪》有;“毎日先具朝奠于东阶下。夕奠如初,日入后少顷还次。”所谓“还次”,就是奠仪之后,各就各丧位。
(6)《大明会典—-庶人丧仪》有:“每日晨起,丧主以下各服其服入就位。尊长坐哭。卑幼立哭。侍者设盥櫛之具於灵床侧。奉魂帛出就灵座。然后朝奠。至夕,进夕奠。”
(7)《钦定大清通礼》在成服之后也明清规定:“朝夕奠。”
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朱子家礼》是典籍文本,是礼仪的理论基础和规范依据;《大唐开元礼》《大宋政和礼》《大明会典》《钦定大清通礼》是制度文本,就是唐宋明清四朝具体礼仪实施的条例法规和规章制度,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文件或国务院文件。
2、堂祭的基本步骤和基本程序
堂祭是奠仪。其基本程序如下:
(1)请祝。祝即巫祝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司礼人员或司仪人员,就是礼仪主持人。古代的祝是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员,需要延请。现实生活中,家庭中,单位里,社会上等,都有这样的人,可以邀请或雇请。
堂祭前,祝应当更衣、净手。所谓更衣,就是穿戴特定礼仪的礼服。所谓净手,就是用特定的礼器盛水,浴手。更衣净手是去除杂念杂项和尘世污浊,对祭祀对象表示尊敬。
(2)稽颡。主人就位稽颡。即主家丧服人员按丧礼位次在灵堂就位稽颡。稽颡是灵堂有位的丧服人员的特定礼仪,基本动作要求是:跪姿,身体前倾,双臂前伸,手心向上,额头在两手之间触地。
堂祭开始,哭丧人员应当在哭丧位哭丧。稽颡人员按礼也应当哭奠。
(3)奉灵。所谓奉灵,就是祝(礼仪主持人)要请出逝者出灵位(魂帛),作为祭奠对象祭拜,先祭拜,然后归置到特定祭拜行礼的地方。
现实生活中,奉灵可以简化或简并,但要知道古法礼仪主持人是要先行请灵祭拜的。
(4)祷告。所谓祷告,就是告慰语词,即司礼司仪人员(主持人)祭奠话语。奠语可以涉及逝者的生平、人品德操、事业功业、家庭社会贡献等。
古法丧礼有祝文,就是堂祭(朝夕奠)时,使用文章宣读的方式祭奠逝者。现在的悼词就是从祝文传承而来。
(5)行礼。即参与堂祭的吊丧人和主家人员应当在祷告之后依次行礼。一般礼俗次序是先宾后主。行礼礼仪主要是跪拜礼,即磕头,也可以行作揖礼或鞠躬礼等。习俗要求行奠礼的,可以奠酒、奠香等。
3、堂祭的现实丧事选择
现实生活中,按礼俗要求操办丧事的,必须举行堂祭,至少应当有一次。时间一般选择在出殡的前一天(通常是开吊当天)的上午。
出殡前一天是丧事操办的正期,包括娘家人在内的所有亲戚都来了,其他吊丧人员也都到场了,中午有正席宴宾。所以,是举行堂祭的好时日。当天晚上的堂祭和第二天早上的堂祭,可以根据丧事操作情况进行取舍,省略也是可以的。
家有丧事,举行堂祭,应当注意以下事项:
(1)堂祭一定要有主持人,主持人一定要有主持词
家庭家族中,单位系统中,社会生活中等,都有一些既能说会道又通晓礼仪还乐于给人办事的特定人物。可以约请、延请或雇请主持堂祭。
现实生活中,农村家庭丧事,堂祭主持词相当于殡仪馆办事的致悼词。内容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:
第一部分是告慰语词。如:×氏×宗第×代孙×××(逝者名讳)于×年×月×日逝世,现举行堂祭,告慰逝者,希逝者安息”。逝者为女性的,按丈夫的位分确定身份。
第二部分是关于逝者一生的彰表。包括逝者生平、人品德操、事业功业、社会影响、家庭贡献等。家业子孙情况、丧事操办和凭吊状况等也可以纳入堂祭祝词。
第三部分是祈福语词。如“愿逝者的在天之灵佑护我×氏子孙”等。
(2)注意礼仪的整体协调配合
堂祭参加人包括两大部分,其一是主家丧服人员,其二是吊丧亲朋。主持人一肩挑两担。需要各方协调配合。
堂祭时,主家丧服人员在灵堂稽颡,哭丧人员在哭丧位哭丧。吊丧亲朋在主家人员对面站立。主持人按事先设定的堂祭程序进行。
主持人就位,主家人员哭声起;主持人致辞时,哭声暂止;主持人致辞后,哭声再起;吊丧人员行礼,继续哭。行礼完毕,主持人宣布堂祭结束,哭声停止。
堂祭时,喇叭鼓乐应该到场并听从主持人的哀声吹奏安排。
(3)安排好堂祭行礼次序
按一般礼俗讲究,堂祭行礼要点如下:
一是先宾后主。即吊丧人员先行礼,主家丧服人员后行礼。
二是分家庭单元行礼。即以家庭为行礼单元,区别不同关系家庭,人再多也是一家。如妻子娘家人、母亲娘家人、儿媳妇娘家人等,已嫁之姑母及其家人、已嫁之姊妹及其家人、已嫁之女儿及其家人等等。一个家庭中人,不管有多少参与丧事,都在一个单元行礼。如妻子娘家人,按孝子算,外祖父母、舅舅、姨娘、舅表姨表兄弟姊妹等等,不管多少,都算妻子娘家人。
三是分类别单元行礼。即按辈分分类,同辈的在一个单元行礼,区别不同家庭。如儿媳妇娘家是一个行礼单元,有三个儿子三房媳妇,就是有三个亲家家庭,在一个单元行礼,按长幼区别次序。再如已嫁之姑母(老姑娘)、姊妹(长姑娘)、女儿(少姑娘)等,都不止一个,许多地方习俗还连带旁系亲属,礼仪要求在一个单元行礼,按年龄长幼区别行礼次序。
大体上讲,堂祭行礼,按吊丧人类别确定行礼次序。依次为娘家人、出嫁女及其家人、同事同仁、亲朋亲友、邻居熟人等。各地习俗不同,讲究和说法也不一样。
堂祭的行礼次序要事先安排。主家主事人员、领事支事人员、亲戚亲属等,要事先沟通好,协调好,防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。
(4)堂祭行礼行奠礼,主家应当事先准备好奠物,跪棚人员要懂得并能够与行礼人员互动
所谓奠礼,即以特定奠物作为行礼手段,如奠酒、奠香、奠糕、奠五谷、奠书画、奠创作作品等。
酒奠的行礼动作是:跪姿或立姿,端起行礼位前小祭案上的酒杯货酒碗等,从左至右,点洒酒三下,或直接将就泼洒于地。然后行跪拜礼或鞠躬礼等。跪棚人员与行礼人员互动的,行礼人员从跪棚人员手中接过酒奠行礼。
香奠的行礼动作是:先然香,然后跪姿或立姿,两手持香行作揖礼,揖三下,表示多。之后插香与香炉或特定地方。然后行跪拜礼或鞠躬礼等。谷奠和糕奠等与香奠操作一样。
书画文稿作品奠,就是将祭奠逝者或特定对象的诗书文稿直接烧掉,并祷告逝者或特定对象。然后行跪拜礼或鞠躬礼等。
有的地方把堂祭称为行奠,就是这样来的。
所谓孝带,就是一块长条形白布,挂在脖子上,作为丧服标识。现实生活中,特别在农村,一般礼仪要求,参与丧事的人员,包括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,都应当佩戴孝带。所以孝带是相对较为流行的丧事习俗,绝大部分地区都有。
孝带的长短大小有规定吗?孝带能够单独作为丧服服饰吗?我们依照丧礼规范文本,结合生活实际,讨论一下这个问题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1、作为简易丧服模式,“孝带”可以单独作为丧服服饰来标识丧事丧情
按《仪礼—–丧服》《朱子家礼—丧服》,以及《大唐开元礼—丧服》《大宋政和礼—丧服》《大明会典—丧服》《钦定大清通礼—丧服》等的规定,丧服是一个套装,即完整的丧服是一套,而不是一件。包括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五个等级的丧服,都是论套的。
完整的套装丧服包括帽子、帽穗子、上衣、下裳、鞋子、额带、腰带、哭丧棒(一等斩衰和二等齐衰用哭丧棒,其他没有)。古典时期,从商周秦汉六朝到隋唐宋元明清,中国朝代历史三千多年,规范的丧礼礼仪,丧服都是成套使用的。
丧服是一次性耗材,家境不好很难承受。特别是近代以来,国弱民穷,丧事操办是家庭的沉重负担。所以,民间出现简易丧服模式,即用一条白布带代替成套丧服,来标识丧情和丧事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,城镇流行以黑色袖章、白色纸花等作为丧服标识,现在还是至少现在还有;而农村大都使用孝带。
近些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人们富裕有钱了,出现了“孝袍”和成套丧服。但白色孝带作为通孝,依然是丧服的基本款式。
2、“孝带”可以有长短大小区别,但除丧主外,一般不做区别
实际生活中,特别在农村,一般居民家庭,家有丧事,以“孝带”作为丧服标志的,可以按远近亲疏划分等级,使用长短大小不同的孝带。但这个比较麻烦,也容易引起误会和亲属之间的纷争。所以,较为明智的操作是,作为丧主的长子,“孝带”长一些、宽一些;作为未来丧主的长孙,“孝带”长一些、宽一些或与丧主一样。其他人员,一律通孝,即使用统一长短大小规格的“孝带”。
现实生活中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丧事耗费也都承担得起,节省那点孝布也不值得了。从大多数地方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,孝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,孝带主要用于亲戚和朋情。
归结一下。“孝带”可以单独作为丧服使用,可以有长短大小区别但一般不做长短大小区别,长子和长孙的孝带长一些宽一些就行了。
注意,孝带本来就是丧服全套的组成部分,所以,使用孝袍的,应当使用腰带和额带,至少要有一根,平时扎在腰里,礼仪活动时系在额头上。
传统文化条件下,在家庭中,母亲首先是一个职位。母亲的职责不同,家庭的地位待遇和礼仪位份也不一样。不同职位的母亲过世,丧服等级和居丧要求都是不一样的。我们以《仪礼》《朱子家礼》和《大明会典》参照,讨论一下这个问题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1、嫡母
父亲的正妻就是嫡母。嫡母是唯一的,即在特定时空条件下,嫡母只有一个。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同时出现两个嫡母。
中国朝代历史几千年,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都是“一夫一妻多妾制”,从来没有实行过“一夫多妻制”。有妻再娶或停妻再娶都是越礼违法的,都是要受到礼法制裁的。
嫡母是夫妻家庭的女主。父亲所有的孩子,都首先是嫡母的孩子,生母在其次。
“嫡母即母”,为嫡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与为父丧服居丧是一样的。
2、继母
父亲正妻缺位,再娶的妻子就是继母。
父亲再娶有两种情况:一是妻子死了,续弦再娶一妻,叫续娶;二是妻子被休,再婚又娶一妻,叫再婚。妻子又死了或又被休了,还可以再续娶或再再婚。
继母是父亲的正妻,所以是嫡母。
“继母如母”,为继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3、嗣母
嗣母是同宗过嗣而形成的母子关系。自己有父母,去给没有儿子的父亲的兄弟当儿子,这个过继要你的父亲的兄弟就是嗣父,嗣父的正妻就是嗣母。
传统文化强调血缘,只认同宗过继,即过嗣。过嗣关系一旦达成,嗣子与嗣父为亲子关系,嗣子与生父的亲子关系终止。就是说,这时候,你亲爹已经不是你爹,而是你叔伯;你叔伯已经不是你叔伯,而是你亲爹。
“嗣母如母”,为嗣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4、慈母
慈母是庶母中的养母。父亲没变,同在一个家庭生活。
就是说,自己的母亲是个妾,死了,或者被父亲休了,父亲的另一妾收养了自己,这个收养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慈母。
“慈母如母”,为慈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5、庶母
父亲的配偶,除正妻嫡母之外,都是庶母。庶母都是平级的,权利义务都是一样的。
为庶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6、嫁母
父死,母亲再嫁他人,叫嫁母,也就是过堂母,即母亲从自己家过堂到别人家。
为嫁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7、出母
母亲被父亲休了,离开家庭,叫出母。
出母有多种去路,可以回家与父兄一起生活,可以自己单独生活,也可以再嫁他人。
为出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8、乳母
乳母就是小时候给你喂奶并与你一起共同生活的人。乳母是特定时期的家庭人员。是临时工,没有编。所以,只有情义,没有位份。
为乳母丧服,是五等“缌麻”,居丧三月。
9、从继嫁母
父亲死了,继母再嫁,跟随继母一起生活,叫从继母嫁或从继嫁母。
为从继嫁母丧服,是二等“齐衰”杖期,居丧一年。
10、生母
生母就是十月怀胎生你的那个人。
生母可以是嫡母,但不会是嗣母、继母、慈母。嫁母、出母,肯定是生母。
为生母丧服,是一等“斩衰”,居丧三年。
陆游曾有诗言:“死去元知万事空。”
诚然,人死如灯灭,在故去之后,人是没有任何感受的,只有还死者活着的亲朋好友,才会悲痛万分,为其出殡发丧。
并且一般在人故去之后,都会有一个“停灵”,也就是将死者的尸身停放在家中正堂,为其盖上一块白布,遮住全身。
这在千年的历史之中,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,那么,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
在古人看来,有“阴阳之说”,那就是活着的人乃是阳间的人,死了的人是阴间的人。
当人故去之后,尸体便会滋生“阴气”,而如果一旁的阳间之人靠尸体靠得太近,那么便会“阴气入体”,令人阴阳混乱,对人不好。
这时,一张白布,便是这阴阳两界之间的阻拦,隔住活人和死人,让阴阳之间不相通,从而保护还活着的人。
这样的说法在古代大有市场,但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,却是封建迷信,哪里会有什么阴间呢?
其实说起来,人死之后用一张布将脸遮住这个传统,我们可以先看看这种传统是哪里来的。
这种传统最开始的来源,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和齐桓公。
春秋时期,吴越之地吴越两国那可以说是世仇,双方连年征战不休,但是在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之后,却并没有杀了他,而是让他给自己当了三年的奴隶。
越王勾践承受了三年的侮辱之后,回到了越国,卧薪尝胆、励精图治准备复仇,并且他还送了美女西施给夫差,行美人计,又收买了吴国重臣伯嚭,去霍乱吴国朝政。
夫差此时却早已得意忘形,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,整个吴国只有一个明白人那就是伍子胥,他多次劝谏夫差不能掉以轻心。
但是面对伍子胥的劝诫,夫差却觉得这个老头实在太聒噪了,不仅没有听他的话,反而还杀了他。
伍子胥在临死之前愤怒地说道:“把我的头砍下来放在吴国的城楼上吧,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来覆灭吴国。”
果然,在经历了数年的卧薪尝胆之后,勾践起兵灭掉了吴国,夫差心中悲愤交加,拔剑自刎,临死之前令人在其死后把脸盖上,因为在死了之后,他是无颜再见伍子胥了。
另一人的故事和夫差差不多,那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。
齐桓公姜小白原本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公子,早年时期还曾经逃到莒国去避难,后来由鲍叔牙护送,抄近路赶在了另一名公子纠之前回到齐国即位。
在路上,公子纠的属下管仲还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腰带钩,小白急中生智倒地装死,这才让公子纠掉以轻心,给自己继位争取了时间。
在小白继位之后,是为桓公,他的属下鲍叔牙举荐管仲,希望齐桓公能够不计前嫌,任用管仲。
果然,在有了管仲的辅佐之后,齐桓公整顿朝政、训练士兵,最后尊王攘夷,成就了一番霸业。
管仲重病,弥留之际,齐桓公问相于管仲,询问可否让易牙为相,管仲道:“此人为了讨好您,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能杀了做成菜,简直没有人性,怎么能重用呢?”
桓公又问竖刁如何,管仲道:“此人为了讨好您,竟然阉割自己,他对自己都这么狠,如果得势,更别说对您了。”
齐桓公又问了开方和常之巫,管仲却又都否决了这二人。
但是谁知,管仲死后,齐桓公却刚愎自用,就是重用了易牙、竖刁四人,最终齐国朝政被这四人搅成了一团乱麻,齐桓公威望大减。
没过两年,齐桓公病重,齐国的五位公子争夺王位,相互攻伐,只把齐桓公一个人扔在宫殿里不管不问,最终活活病饿而死。
在临死之前,齐桓公也是求人在他死后,把他的脸盖住,因为他死后没有脸去见管仲。
可以说,正是有了这两位诸侯“死后遮面”,这个传统才渐渐地流传了下来。
但这也只是这个传统的发源,却并不是它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原因,毕竟大家都只不过是普通老百姓,并不是诸侯王爷,有什么人是死后没脸去见的呢?
真正让这个传统为人广泛接受的原因,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。
首先,停尸和脸上盖一块白布或者黄纸,那是为了确定这个人确实是死了。
在古代,医学条件落后,很多重病之人在弥留之际昏死过去,但一些医生简单判断之后,很有可能就判定此人已死,而把活人下葬,这是非常可怕的。
所以停尸,就是为了把这个人放上两三天,确定是否真的死亡,而脸上盖上白布黄纸,也是因为人没死的话,那么总归是要喘气的。
黄纸白布非常轻薄,人喘气的话就会被吹动,从而让人知道此人未死,这也就避免很多人间惨剧发生。
再者,那便是出于卫生的考虑。
人在死了之后,就是一具尸体,说白了和一块肉没什么区别,也会被分解,也会腐烂,一些苍蝇蚊子等飞虫,会飞到人的尸体上产卵,尤其会顺着人的五官将卵产在尸体的内部。
像是齐桓公,他在死的时候,他下面的五个儿子,都还在抢位打仗,正是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,谁会管他呢。
齐桓公的尸体足足“停灵”了67天,早都烂的不成样子了,尸身之上各种虫子乱爬,谁愿意自己死后是这种惨状呢?
在尸体上盖一层白布,尤其是把脸盖住,可以防止苍蝇蚊虫在自己的尸体上产卵,从而不损坏尸体。
对于活着的人来说,则是为了阻隔尸体在被分解时所产生的病菌。
很多时候,所谓的“阴气入体”,其实就是微生物在分解尸体时产生了细菌,进入了活人体内,让活人生病,古代的科学落后,无法解释这一情况,只能是笼统的称为“阴气入体”。
再多的话,那就要照顾到人们的情绪了。
在人去世之后,过不了多长时间,身上就会长出来尸斑,这是很不好看的,为了能够让故去之人保留一些尊严。
体体面面地走,人们便多会选择把他给盖上,让人看不见死者死后难看的样子,这也便是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。